你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,老公肯定往外跑
入戏和真诚,是两码事儿。
文 | 李雪
- 1 -
电影里常常有正派和反派。那,我只需要扮演好傻白甜公主,剩下的,就是找一个老巫婆来完成我的对手戏?
如果我们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,含义是“我不爱这个关系”。
如果父母对孩子抱怨“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”,翻译过来就是“我一辈子都没真心爱过你”。
人对于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儿,是不会感觉到付出感、牺牲感的。就像女人逛街再累也不会抱怨说“我为逛街付出了好多”。
活在付出感、牺牲感中的人,他爱的不是对方,爱的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,ta爱的是“我是一个很高尚的人”这种角色中的自我感动。
而对方真实需要什么,ta其实既不关心也不了解,ta给对方的只是ta为了彰显道德感而自己要给的。
- 2 -
两性关系的故事,只要看到一句: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……后面一定是:对方出轨、要不要离婚之类的问题。
当你觉得一个关系是在为对方付出,这里面很自然,就不再是爱的感觉,而是沉重的能量,低人格水平的纠缠。
有内在中心的女人,会紧紧围绕着自己的感受,创造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,这个创造自然会惠及老公、孩子,但不是为了他们。
有内在中心的女人,找老公自然找能够携手一起创造美好的人,谁也不会觉得谁多付出了,谁亏欠谁了,都是在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奋斗而已。
人性定律:无论一个男人多么需要女人的顺从、夸奖女人的付出,他都不会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这个女人。玩偶再漂亮、再听话,最终也只能被厌弃。
失去自己内在的中心,就失去了整个世界。
- 3 -
常听说“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”。那这个爱到底是个什么?
一些中国男人常说:我妈养大我不容易。
这句话好像是说:妈妈的人生,是因为养了孩子才不容易的。
事实上,有没有孩子,那样的妈妈都照样会把日子过得很糟糕,这是她的心理现实决定的。
反倒是,有的家庭,即便遭遇文革战乱,吃饭时也要采一把野花摆在餐桌上,这样的孩子不会觉得人生是艰辛的。
朋友,你妈不容易,不是因为你。
-
我的“成长群”学员的分享:
越来越体验到婚姻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负责的美妙。
以前做饭给家人吃,就会觉得:我为你们付出了,需要你们给我点儿好脸色看或者鼓励表扬的话语。
现在会转念想:我做这顿饭我也吃,我可以感受做饭的当下,以我喜欢的方式体验做饭和吃饭。别人吃与不吃那是他们的事,不太会影响我了。
-
当你能够分辨什么是伤害,理解伤害背后的心理动力,不再把爱和伤害混为一谈,也就有了去创造爱和感受爱的基础。
所以我经常分析亲子关系中的真相,看清真相,自我负责,从自己开始学会爱的言行。
可以说,人陷入剧情中的时候没有爱的能力,因为看不见真实的对方。
有些父母是有时候陷入剧情,变成爱无能,有时候不在剧情中,能够给予爱。
我们理解这些剧情动力,就能够分辨二者,不在父母爱无能的时候向父母索取爱,在父母能够表达爱的时候给予爱的肯定和回应。
有的父母几乎一辈子都少有清醒的时候,那就尊重他们如他们所是。一辈子陷入剧情是他灵魂进展所选择所需要的体验,我们不是上帝,没有资格评判和改造他们。
再提一下,有个有趣的词叫“溺爱”。然而溺爱和爱没有半毛关系。
真爱与溺爱的区别是什么?
溺爱的家长,ta其实看不到真实的孩子,ta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,溺爱的行为其实是自己的满足自己。
最极端的案例:有个孩子他一吃茄子就呕吐,而这个妈妈呢,每逢孩子“滚”回家,就特意要做营养美味的茄子给孩子,而且指责孩子说“你怎么这么不领情啊,我特意为你做的,我做的茄子花了好长时间呢。”
这种溺爱,其实是父母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,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接受爱的道具。而真实的孩子他需要什么,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见和不被满足的。所以这样的孩子,ta感受不到被爱,ta心中也很难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。
伴侣关系也同理。
- 4 -
所以,活在真相中,其实最终没有怨恨,只有对事实的臣服,对万事万物如其所是的慈悲。
剧情中没有爱,是我观察思索数年后得出的观点。
真正的爱,是指向外部客体,指向一个真实的人。我说我爱你,前提是我得能看见你。
真实的你所感所想我全然不知,我只是自我感动的付出我认为的爱,这个剧情里,我不觉得有爱在流动。而作为接收爱的道具,没有感恩之情也很正常。
真正的爱,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客体存在的时候,才会发生。
很多人,爱的是关系中营造出来的自我形象。
比如“我对他很付出,他很依赖我”那么我爱的是“我很高尚、我很重要”的这个自我形象。至于ta是否开心,ta真正想要什么,ta是否发展了自己,我则看不见也不关心。
“剧情”里没有爱。
比如你在父母的“剧情”里,角色是坏人,无论你对父母多好,多想亲近他们,他们都会无情的攻击你羞辱你。
你以为对这样的父母付出更多,父母就能看见你,发现你不是坏人。
恰恰相反,他们要是看见真实的你,岂不要为过去的恶劣行为内疚死?所以还是继续丑化你羞辱你,维持剧情设定。
很多人“力比多”只投注自体,跟别人建立的是自体客体关系。这样的关系,可以浓烈到没有你我会死,或者我为你去死,但这不是爱,因为看不见对方真实的存在。
就像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觉:徐看不见我,他爱的是他投射出来的那个仙女。俗称,自己玩儿自己。
作者 | 李雪
心理学学者,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,创办「初心心理」
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
文章中提到的最近一季“成长群”已经结束,「初心心理」将群内讲课的内容摘取精华,用专业录音设备录制成音频课程《李雪陪你重新养育自己》,持续更新中。
朋友们可以点击屏幕左下角的「阅读原文」获取课程详情。